欢迎访问南通市残疾人联合会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康复服务 > 康复知识普及

如何识别早期精神病

发布时间: 2018-09-04  访问次数: 字体:[ ]

一、什么是早期精神病?

早期精神病是指精神病处于其发生的萌芽阶段,临床上尚无典型的精神病症状,且还保留有部分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状态。这里所指的萌芽阶段是指精神异常尚未严重到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程度,但其发展结局是明确的精神病。

早期精神病的发生可无明显原因,也可有一定的诱发因素。起病形式多为渐隐起病,不典型症状可持续相当长时间,甚至数年,而后发展成为明显的精神病,也可以在短时间的不典型症状后很快进入严重的精神病状态。

二、早期精神病有那些特点?

在早期精神病阶段,其精神病症状虽不甚典型,部分病人也尚能维持一定的日常生活与工作能力,但由于精神病态的影响,病态的表现还是会通过其人际关系、生活方式与工作表现等方面体现出来,如其原有人际关系可变得冷淡、对立,生活变得懒散、不关心家人,学习、工作能力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这些往往易被家人或同事误解为是个性的问题或其他问题所致,因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精神病的早期症状的特点:

1、往往有一种脱离现实的倾向,且随时间的推移,这一倾向也越发明显;

2、患者本人对自身症状的关心程度、关注的角度与常人有异;

3、有些患者在初时能够意识到自己精神状态上所发生的变化,也为这些症状所苦恼,但他们却很少向他人谈到这些症状,也不会主动寻求帮助;

4、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病情的逐渐加重,病人变得越来越坚信自己的感觉而丧失了对自身精神状态的正确判断能力。

三、早期精神病有哪些常见症状?

早期精神病大体可有五个方面的表现:

1、类神经症症状

早期常表现为疑病、头痛、内感性不适、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或感知综合障碍,强迫症状也很常见,有的可诉说思维模糊不清,似有云遮雾罩,看东西有种不真实感,或感到思维空虚等,在出现上述症状的同时,可伴有学习和工作效率下降。患者对这些症状常无求治动机,而是追根寻源,寻找答案,渐出现幻觉、妄想,并影响其情感和行为。

2、个性改变

早期精神病患者常出现个性方面的改变,个性变化的特点是逐渐趋向于自我封闭与孤立。如由原来的勤劳、整洁、合群、守纪律,变成懒散、孤独、被动、经常违反纪律等,也可出现情绪不稳、抑郁、工作缺乏热情等,人际关系变得冷淡,对家人和子女缺乏关心和亲情,甚至对他人持有反感和敌意,以致无故殴打双亲和子女。

3、思维障碍

有些可整天苦思冥想,沉湎于自以为高深的所谓科学研究,搞所谓的发明创造,但却并不企图实现它,有的在言语表达和书写时出现不恰当的用词或书写一些奇怪的符号,有些则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念头或感到控制不住自己的思维,也有的可出现思维贫乏,言语内容单调重复。

4、感知障碍

早期精神病人可出现躯体方面的异样感觉,如体表异样感觉、内脏不适感觉或感觉到自己躯体的某一部位或周围环境的形态、大小或颜色发生了变化。

5、行为改变

可出现自语自笑、本能欲望的亢进或无目的的漫游、不关心自己的生活及出现社会性退缩,有的可出现突如其来的自杀或残暴行为。有些可因感知方面的不适症状而出现强迫性的行为。

四、如何及时识别早期精神病?

当某个体在其生活、学习、工作或人际关系方面的表现逐渐发生变化而无恰当理由可解释时,尤其是存在下列一些情况时,就要疑及早期精神病的可能。

1、青少年或成年早期

2、有精神病阳性家族史

3、个性孤僻内向,适应能力较差

4、有头部受伤的经历

5、有智力低下或围产期损伤的既往史

6、近期曾遭遇生活挫折或心理刺激

7、个人有不良嗜好

8、生活不稳定者

五、如何干预早期精神病?

1、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力争做到早期发现

精神病在早期能否得到及时发现,不仅关系到患者本身疾病的治疗效果,而且还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损失,甚至避免发生家庭或社会危害。

2、正视客观现实,及时求得专业帮助

当发现自己的亲人或朋友出现了早期精神病的症状时,应客观地面对现实,要意识到精神病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的严重后果。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不能感情用事,不要等病情无法控制或产生严重的伤害后果时才无奈地求医。

3、全面予以关怀,减少不良后果发生

精神病的治疗除了药物以外,家庭和社会环境的理解、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能有效地提高疗效,减少复发,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减少精神残疾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负担并减轻精神病所导致的社会危害性。

4、早期精神病的干预原则

⑴强调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⑵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与心理治疗、家庭参与和社会协同

⑶在没有明显的不安全因素存在时,一般不主张脱离其生活、学习环境

⑷消除一些诱因,包括药物依赖、不良的家庭与社会问题等

5、具体方法

⑴不服用抗精神病药时期,改善焦虑、抑郁或行为障碍等。

⑵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时,宜低剂量且缓慢加量,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副反应。

⑶做好危机干预,预防发生一些突发事件,如离家出走、自伤自杀或冲动伤人等行为。

各种治疗措施应采取连续性与方法的易实施性。